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系列解读④ | 从二十届三中全会看国资国企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8-30 10:28来源: 浏览:


从二十届三中全会看国资国企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文:安徽国资研究院  张飞飞 薛云洋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有助于提升国资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塑造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打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引擎。

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决定》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国资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全球竞争力。一是加强研发投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制定并执行长期稳定的自主研发投入增长计划,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与原创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解决技术层面“卡脖子”问题,实现企业发展弯道超车,占领未来产业技术高地。二是协同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效率。通过共建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形式,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建立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通为特征的多样化创新研发组织,提升重大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的创新效率。三是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探索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评估体系,鼓励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协同创新链构建成果转化生态,助力企业实现更高层次、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转化。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

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为产业体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注入新动能,是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具活力的革命性力量。《决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国有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必须坚守实体经济根基,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加快智能装备更新替代和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加快推动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绿色装备,大力促进减污降碳、节能降耗,加强设备能效管理与设备更新改造,大力布局资源循环利用,形成产品从研发制造到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二是加快新兴产业集聚与未来产业培育。构建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投资培育体系,通过并购重组、基金投资、基地培育、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利用本地资源禀赋,突出产业特色,加强前瞻性、引领性未来产业布局。三是创新资本驱动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规范开展股权投资,大力发展耐心资本,统筹财政资金、国资收益和市场资金,打造国资国企新质生产力创新投资生态,加大对行业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新型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

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和提高生产力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决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既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鲜明导向,也是时代特征。国资国企要加快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是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配齐建强董事会,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构建横向分类、纵向分级、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的执行力,着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积极发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二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更广更深落实三项制度改革,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深入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动企业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更广覆盖、落深落细,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扩大中长期激励企业覆盖面,支持混合所有制企业稳慎开展骨干员工持股,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投类企业实施项目跟投,激发各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改革“形神兼备”,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着力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创新团队、技能人才、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健全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上一篇: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系列解读⑤ | 从二十届三中全会看两类公司改革
下一篇:集团所属各企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二)